1.简述人体运动负荷评价的基本方法
1、主观感觉
如果运动负荷安排适宜,则锻炼者的主观感觉应该是精神饱满,体力充沛,倍感舒服,渴望运动。
2、排汗量
当运动负荷适宜时,人体可有微汗或中等程度的出汗。如果负荷过大,机体过于疲劳,则锻炼者会满头大汗,浑身湿透。当然,排汗的多少还要视气温、气压、风速以及饮水而定。
3、情绪
情绪是人身体健康的“晴雨表”,同时也是衡量人体承担负荷情况的一种主观指标。一般来说,人体具有运动的需要,当这种需要得到满足时,人就会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
4、食欲
人体在从事体育锻炼过程中,其能量消耗是很大的。一般来说,如果运动后生理反应正常,健康状况良好,人的食欲是很旺盛的,食量也会加。
5、睡眠状况
如果身体锻炼负荷适宜,一般应睡眠良好,睡得很沉,较少做梦,觉醒后感到精力充沛,处于良好的工作和应激状态。
6、工作效率和生活能力
如果健身负荷适宜,在工作和生活中就会精力旺盛,思想集中,思维敏捷,记忆清晰,求知旺盛,适应能力强,有信心,生活能力强。
2.简述人体运动负荷评价的基本方法
所谓运动负荷,就是人体在运动活动中所承受的生理刺激。按其对人体产生刺激的性质,我们又把运动负荷相应地分为负荷强度和负荷量两方面。这种划分的意义在于:一方面便于我们了解、认识并研究运动负荷,而更重要的是便于安排和调节运动负荷。
一般一节课的运动负荷模式有标准型、双峰型、前高后低型、前低后高型等模式。标准型指运动量由小到大逐渐上升到相当水平,持续一定时间再逐渐下降。双峰型指一节课中学生承受两种负荷较高的练习。前高后低型主要指课的基本部分的前半部分运动量较大,后半部分较小。前低后高型则正好相反,运动量由小变大,如课的前半部分为新授教材― 投掷,后半部分为复习教材― 连续立定跳远。但不管采取哪种方式,通常把正常学生取得最佳健身效果的心率区间确定为120-140 次/分之间,而每节课中,将心率保持在120-140次/分的时间占到10 分钟以上为佳,并以“中中结合”(即中等强度和中等量)的运动负荷为主,兼顾学生的课后恢复。
有研究表明,只有使体育锻炼的运动负荷达到极限的压力下,体力、心理和智力的自然潜力才能得到充分发挥,达到增强体能的目的。但是,运动负荷过大,又容易引起疲劳和损伤。因此,对于生长发育期的中小学生,合理安排有效的运动负荷是体育教学中必须解决的主要问题。
二、合理安排和调节运动负荷的策略。
安排课的运动负荷,总的来说,应根据人体生理机能活动能力变化的规律和人体机能适应性规律,循序渐进,逐渐加大运动负荷。在学期教学活动中,随着体质的增强和运动水平的提高,根据人体对运动负荷的适应过程和机能恢复过程的生理规律,可有节奏地逐步加大运动负荷。在教学开始阶段,如在每学期的开始几堂课,运动负荷可适当小些,以后逐渐加大。具体安排一堂体育课的运动负荷时,要遵循合理的运动负荷原则的要求,在教学开始阶段,运动负荷适当小些,在课结束前,也要逐步减少运动负荷。一般应注意以下几点:1. 课前合理安排运动负荷这就要求教师课前的备课要做到心中有教材,心中有学生。心中有教材,就是在安排教材内容时,应合理搭配不同性质、不同强度、适宜数量的教材。如运动量大和运动量小的练习交替安排,再如强度较小的不同方式的走、立定跳远、投掷、简单的韵律舞蹈与强度较大的跑、跳跃、攀登等内容组合。心中有学生,就是应根据学生年龄、性别、身体发展、运动水平、体质强弱等方面安排运动负荷。另外,还要考虑到其他体力活动的负担量及气候变化、场地和卫生情况等。2.及时调节运动负荷。在课堂教学中最常用到的运动负荷检测方法就是询问法和观察法。据瑞典生理学家研究,当询问学生锻炼后的自我感受,学生回答“累极了、很累、有点累、还行、很轻松、非常轻松”时都有不同的心率,而这些心率和回答之间有着极明显的对应关系。这样我们就可以利用学生的回答来判断学生承受运动负荷的情况。采用观察法则更加直接简便地知道学生的运动负荷情况,教师可以观察学生的脸色、表情、喘气、出汗量、反应速度等表现来判断所承受运动负荷的大小。比如,当学生承受较小的生理负荷时,额头微汗、脸色稍红;承受中等负荷时,面色绯红,脸部有汗下滴;承受过大的运动负荷时,面色发白,满头大汗,动作失控等。另外,我们还可以通过对学生的脉搏进行测定加以分析(一般脉搏指数保持在120 次/分以下为轻微运动负荷,140-160 次/分为中等运动负荷,170-180 次/分为较大运动负荷),来判断运动负荷是否适宜。可以通过改变练习的内容、重复次数、延长或缩短练习时间、练习之间的间隔时间、练习的顺序和组合,改变课的组织教法等来对运动负荷进行合理的调节。
3.人体运动负荷评价包括哪些内容
1、主观感觉:如果运动负荷安排适宜,则锻炼者的主观感觉应该是精神饱满,体力充沛,倍感舒服,渴望运动。
2、排汗量 3、情绪 4、食欲 5、睡眠状况 6、工作效率和生活能力 以上是定性的判断。客观定量的判定指标有: 7、形态指标 1、主观感觉 如果运动负荷安排适宜,则锻炼者的主观感觉应该是精神饱满,体力充沛,倍感舒服,渴望运动。
2、排汗量 当运动负荷适宜时,人体可有微汗或中等程度的出汗。如果负荷过大,机体过于疲劳,则锻炼者会满头大汗,浑身湿透。
当然,排汗的多少还要视气温、气压、风速以及饮水而定。 3、情绪 情绪是人身体健康的“晴雨表”,同时也是衡量人体承担负荷情况的一种主观指标。
一般来说,人体具有运动的需要,当这种需要得到满足时,人就会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 4、食欲 人体在从事体育锻炼过程中,其能量消耗是很大的。
一般来说,如果运动后生理反应正常,健康状况良好,人的食欲是很旺盛的,食量也会加。 5、睡眠状况 如果身体锻炼负荷适宜,一般应睡眠良好,睡得很沉,较少做梦,觉醒后感到精力充沛,处于良好的工作和应激状态。
6、工作效率和生活能力 如果健身负荷适宜,在工作和生活中就会精力旺盛,思想集中,思维敏捷,记忆清晰,求知旺盛,适应能力强,有信心,生活能力强。 以上是定性的判断。
客观定量的判定指标有: 7、形态指标 1、主观感觉 如果运动负荷安排适宜,则锻炼者的主观感觉应该是精神饱满,体力充沛,倍感舒服,渴望运动。 2、排汗量 当运动负荷适宜时,人体可有微汗或中等程度的出汗。
如果负荷过大,机体过于疲劳,则锻炼者会满头大汗,浑身湿透。当然,排汗的多少还要视气温、气压、风速以及饮水而定。
3、情绪 情绪是人身体健康的“晴雨表”,同时也是衡量人体承担负荷情况的一种主观指标。一般来说,人体具有运动的需要,当这种需要得到满足时,人就会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
4、食欲 人体在从事体育锻炼过程中,其能量消耗是很大的。一般来说,如果运动后生理反应正常,健康状况良好,人的食欲是很旺盛的,食量也会加。
5、睡眠状况 如果身体锻炼负荷适宜,一般应睡眠良好,睡得很沉,较少做梦,觉醒后感到精力充沛,处于良好的工作和应激状态。 6、工作效率和生活能力 如果健身负荷适宜,在工作和生活中就会精力旺盛,思想集中,思维敏捷,记忆清晰,求知旺盛,适应能力强,有信心,生活能力强。
以上是定性的判断。客观定量的判定指标有: 7、形态指标 8、呼吸、循环功能指标 9、素质指标。
4.确定运动负荷的方法原则有哪些
(一)全面锻炼,注意实效 锻炼身体的项目繁多,怎样选择呢? 我们锻炼身体的目的,是为了把身体练得结实健壮,现在为了更好地学习和从小打下身体基础,将来为实现四个现代化和保卫祖国服务。
所以在选择锻炼项目时,应从这个目的出发,不能单凭个人的爱好和兴趣,因而全面锻炼。例如把跑、跳、投掷、攀登、爬越等基本活动能力项目作为锻炼主要项目,还要根据性别、年龄、季节、环境来确定项目。
初中学生正处在长身体时期,对身体各部位的器官系统进行全面的身体锻炼,对于促进正常的生长发育和身体全面、均衡地发展是十分重要的。初中学生在锻炼身体的同时,还要注意思想品德和意志的锻炼,并提高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以达到增加体质的实效。
是以全面锻炼身体为主,还是以提高运动技术水平为主?对普通中学生来说,还是应抓好全面身体训练,提高实践操作能力,打好身体基础,才是最重要的。 (二)坚持不懈,持之以恒 初中学生要锻炼身体,锻炼意志,就必须坚持不懈,持之以恒。
那种“三天打雨,两天晒网”或“一暴十寒”的做法是不会有任何成效的。无论学习或者掌握基本运动技能,还是提高运动技术水平,都需要坚持经常锻炼。
现在,有些同学高兴的时候锻炼积极,碰到心情不好就不想活动,有兴趣就练,没有兴趣就不参加,这都难以收到预期的效果。锻炼需要有毅力,要具有勇往直前、坚韧不拔的精神,才能逐步养成经常锻炼身体的习惯,使体育锻炼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三)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锻炼身体要遵守循序渐时的原则,要防止和克服蛮干或急躁情绪。运动负荷,是指体育锻炼时身体的生理负荷量,它是由许多因素所决定的。
体育锻炼之所以能够增强体质,是由于具有一定运动负荷的刺激作用,使机体产生相应的变化。如运动负荷过小,不可能促进机体发生变化,达不到锻炼身体的目的。
如运动负荷过大,超出了机体能承受的范围,就会引起不良的反应,出现血压降低,脉搏急促而微弱、面色苍白、出冷汗、头晕、恶心、睡眠不好、食欲不振、长期不能消除疲劳等现象。 怎样才能使运动负荷比较合适呢?一般来说,每次体育锻炼以后感到有些累,但没有上述不良反应,通过休息恢复较快,这样地运动负荷基本是合适(四)遵循锻炼规律,做好准备活动和整理活动 每次参加体育锻炼前,要根据体育项目的特点,相应活动一下身体各部位,这叫准备活动。
人体各器官的机能又有一定的生理惰性,准备活动是使人体从相对安静状态到活动状态,就是使人体的“后勤部” (血液循环、呼吸等器官)动员起来,发挥最大的工作能力。 在体育运动之后,要做好整理活动,特别是做放松动作和调整呼吸的动作(如深呼吸),能帮助补偿身体所欠的氧债,使呼吸和血液循环畅通,氧和养料供应充分,这样代谢产物消除也快,并有利于消除疲劳,使机体逐渐过渡到相对的安静状态。
(五)加强体育保健,学会自我身体检查 自我身体检查就是用生理卫生和医学知识对自己的身体情况进行检查和观察的一种方法。下面介绍几种简单的方法,供同学们在实践中应用。
1.自我感觉:在正常情况下,每次锻炼前应该是精神饱满,体力充沛,对锻炼有兴趣,锻炼后能很快消除疲劳。如果在锻炼前感到体力不佳,精神不振,缺乏锻炼的愿望,锻炼时容易疲劳和出汗,有头晕等感觉,锻炼后长时间不能恢复等,就应及时调整运动负荷。
2.睡眠:经常运动的人,会很快人睡,睡得熟,很少做梦,起床后精神饱满。如出现失眠、屡醒、多梦、起床后精神不好等现象,如无其他病因,就应检查锻炼的方法和运动负荷是否合适。
3.食欲:经常运动的人食欲良好。有时因运动负荷过大或大量出汗,过多失去水分和盐会使食欲减退。
最好在运动后半小时左右进食,使身体恢复到安静状态,就会有良好的食欲。 4.体重:锻炼初期,由于新陈代谢加强,体内脂肪和水分消耗较多,体重可能减轻一些。
过一段时期以后,由于肌肉质量和体积的变化,体重就会保持在一个比较稳定的水平。随着年龄的增长,体重应逐渐增加,一般正常情况下,每次锻炼后,体重或多或少都有所减轻,经过休息即可恢复到原来的水平。
大家可以通过测定运动前后的体重并加以比较,以观察运动对身体的影响。 5.脉搏:运动员通常每分钟脉搏50-60次左右,甚至更少,初中学生每分钟脉搏70-80次左右,脉搏减少说明训练水平有所提高。
锻炼期间,如出现锻炼后安静时脉搏加快的趋势,说明疲劳逐渐积累,应注意减少活动量。 除此之外,进行体育锻炼时还要注意安全,经常检查场地器材,加强自我保护,遵守运动卫生的要求,这样才能避免运动损伤,获得良好的效果。
5.确定运动负荷的方法原则有哪些
(一)全面锻炼,注意实效 锻炼身体的项目繁多,怎样选择呢? 我们锻炼身体的目的,是为了把身体练得结实健壮,现在为了更好地学习和从小打下身体基础,将来为实现四个现代化和保卫祖国服务。
所以在选择锻炼项目时,应从这个目的出发,不能单凭个人的爱好和兴趣,因而全面锻炼。例如把跑、跳、投掷、攀登、爬越等基本活动能力项目作为锻炼主要项目,还要根据性别、年龄、季节、环境来确定项目。
初中学生正处在长身体时期,对身体各部位的器官系统进行全面的身体锻炼,对于促进正常的生长发育和身体全面、均衡地发展是十分重要的。初中学生在锻炼身体的同时,还要注意思想品德和意志的锻炼,并提高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以达到增加体质的实效。
是以全面锻炼身体为主,还是以提高运动技术水平为主?对普通中学生来说,还是应抓好全面身体训练,提高实践操作能力,打好身体基础,才是最重要的。 (二)坚持不懈,持之以恒 初中学生要锻炼身体,锻炼意志,就必须坚持不懈,持之以恒。
那种“三天打雨,两天晒网”或“一暴十寒”的做法是不会有任何成效的。无论学习或者掌握基本运动技能,还是提高运动技术水平,都需要坚持经常锻炼。
现在,有些同学高兴的时候锻炼积极,碰到心情不好就不想活动,有兴趣就练,没有兴趣就不参加,这都难以收到预期的效果。锻炼需要有毅力,要具有勇往直前、坚韧不拔的精神,才能逐步养成经常锻炼身体的习惯,使体育锻炼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三)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锻炼身体要遵守循序渐时的原则,要防止和克服蛮干或急躁情绪。运动负荷,是指体育锻炼时身体的生理负荷量,它是由许多因素所决定的。
体育锻炼之所以能够增强体质,是由于具有一定运动负荷的刺激作用,使机体产生相应的变化。如运动负荷过小,不可能促进机体发生变化,达不到锻炼身体的目的。
如运动负荷过大,超出了机体能承受的范围,就会引起不良的反应,出现血压降低,脉搏急促而微弱、面色苍白、出冷汗、头晕、恶心、睡眠不好、食欲不振、长期不能消除疲劳等现象。 怎样才能使运动负荷比较合适呢?一般来说,每次体育锻炼以后感到有些累,但没有上述不良反应,通过休息恢复较快,这样地运动负荷基本是合适(四)遵循锻炼规律,做好准备活动和整理活动 每次参加体育锻炼前,要根据体育项目的特点,相应活动一下身体各部位,这叫准备活动。
人体各器官的机能又有一定的生理惰性,准备活动是使人体从相对安静状态到活动状态,就是使人体的“后勤部” (血液循环、呼吸等器官)动员起来,发挥最大的工作能力。 在体育运动之后,要做好整理活动,特别是做放松动作和调整呼吸的动作(如深呼吸),能帮助补偿身体所欠的氧债,使呼吸和血液循环畅通,氧和养料供应充分,这样代谢产物消除也快,并有利于消除疲劳,使机体逐渐过渡到相对的安静状态。
(五)加强体育保健,学会自我身体检查 自我身体检查就是用生理卫生和医学知识对自己的身体情况进行检查和观察的一种方法。下面介绍几种简单的方法,供同学们在实践中应用。
1.自我感觉:在正常情况下,每次锻炼前应该是精神饱满,体力充沛,对锻炼有兴趣,锻炼后能很快消除疲劳。如果在锻炼前感到体力不佳,精神不振,缺乏锻炼的愿望,锻炼时容易疲劳和出汗,有头晕等感觉,锻炼后长时间不能恢复等,就应及时调整运动负荷。
2.睡眠:经常运动的人,会很快人睡,睡得熟,很少做梦,起床后精神饱满。如出现失眠、屡醒、多梦、起床后精神不好等现象,如无其他病因,就应检查锻炼的方法和运动负荷是否合适。
3.食欲:经常运动的人食欲良好。有时因运动负荷过大或大量出汗,过多失去水分和盐会使食欲减退。
最好在运动后半小时左右进食,使身体恢复到安静状态,就会有良好的食欲。 4.体重:锻炼初期,由于新陈代谢加强,体内脂肪和水分消耗较多,体重可能减轻一些。
过一段时期以后,由于肌肉质量和体积的变化,体重就会保持在一个比较稳定的水平。随着年龄的增长,体重应逐渐增加,一般正常情况下,每次锻炼后,体重或多或少都有所减轻,经过休息即可恢复到原来的水平。
大家可以通过测定运动前后的体重并加以比较,以观察运动对身体的影响。 5.脉搏:运动员通常每分钟脉搏50-60次左右,甚至更少,初中学生每分钟脉搏70-80次左右,脉搏减少说明训练水平有所提高。
锻炼期间,如出现锻炼后安静时脉搏加快的趋势,说明疲劳逐渐积累,应注意减少活动量。 除此之外,进行体育锻炼时还要注意安全,经常检查场地器材,加强自我保护,遵守运动卫生的要求,这样才能避免运动损伤,获得良好的效果。
6.身体机能的评价方法有哪些
《人体与运动》分为三个部分。第一、二部分介绍骨骼、关节、肌肉的有关基本知识及其功用,某些关节的类型:①球窝关节②滑车关节③微动关节,肌肉的分类:①骨骼肌②心肌③平滑肌,从而给学生一个整体、直观的运动系统的印象。第三部分用图示说明骨骼、关节和肌肉是如何相互作用使人体运动起来的,让学生对人体的运动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为理解体育技术动作提供一个理论基础。
《体育与身体形态》分为三部分:了解你的身体形态、了解体育锻炼对身体形态的影响、形体练习中的注意事项。教材的第一部分首先讲述了身体形态的含义和评价身体形态的方法,课文中主要从身高、体重、胸围等指标来评价自己的身体形态的发育情况,引入了克托莱指数(体重/身高*1000)的评价方法。教材的第二部分主要讲述初中生身体形态的发育特点,体育锻炼对身体形态发育的机制。教材的第三部分主要是从三个方面来讲述:①养成正确的身体姿势;②不宜做过重的练习;③注重全面发展。讲解时应从原因上逐个给予阐述,使学生知道其中的原因。
《体育与身体机能》分三个部分:了解你的身体机能、了解体育锻炼对身体机能的影响、发展身体机能中的注意事项。第一部分首先讲述了身体机能的定义和评价方法,主要从心率、肺活量、血压三个指标来评价身体机能的发育情况。第二部分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阐述:①初中生身体机能的发育特点;②体育锻炼促进身体机能发育的机制。第三部分主要向学生讲述:①不要进行过多的力量性和静力性练习;②注意正确的呼吸方法;③注意呼吸道卫生;④注意选择良好的锻炼的环境。实践课教学中要求学生按照上面讲述的要点来做,并让学生知道内在的原因。
《发展你的体能》分为三部分:理解体能的含义和组成、了解自己的体能、选择适宜的锻炼方法来发展体能。教材的第一部分首先讲述了体能的含义,接着向学生形象地展示了体能所包含的两个方面,即与健康有关的体能要素和与运动水平有关的体能要素。教材的第二部分用表格的形式向学生介绍了“全国11岁~15岁城市、乡村男女生的各项体能指标平均值”,各项指标分别对应学生的心肺耐力、速度,肌肉耐力、肌肉力量、柔韧性等体能要素。教师应讲清楚不同年龄、不同性别和不同地区的学生如何正确地使用表格。教材的第三部分首先以表格的形式向学生介绍了不同运动项目对发展体能主要要素的效用,教师应启发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实际条件等因素选择适宜的运动项目,有效地发展自己的体能。接着,教材以实例的形式介绍了发展心肺耐力、速度和灵敏体能要素的有效方法。
《营养、体育锻炼和控制体重》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以平衡膳食为主的营养知识,通过让同学自填的内容,引起学生对平衡膳食的关注,然后再给出最基本的科学饮食知识,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第二部分是介绍如何用体育和营养等手段来控制体重。首先是介绍正常体重的判断标准;阐述了一种较为简便易行而又科学的肥胖标准,利用体重和身高所计算出的体重指数来进行判断,并指出随着体重指数的增加,肥胖程度提高,相关疾病的危险性也随之升高。然后着重介绍用体育和营养手段来减肥。阐述了减肥的原则和具体的方法,这些具体的方法有些并不完全适合正处于发育期的青少年学生,考虑到对他们今后生活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还是做了介绍,并加以明确地说明哪些适合中学生,哪些不适合。其中对体育锻炼进行了较详细的叙述。指出减肥的目的应该是消除多余的脂肪,超过30分钟的中低强度运动对消除脂肪的作用最为明显。针对有些中学生盲目节食影响身体健康的情况,阐明控制饮食不是不吃不喝。为了健康,中学生要保证一日三餐,但在食物选择上要注意少吃高热量的食物,如油脂类和糖类。最后是介绍如何通过体育锻炼辅以营养手段来使身体更加强壮。要想使肌肉更加发达,应该适当多吃一些蛋白质丰富的食物,当然最重要的是进行体育锻炼,采用不同负荷强度的训练方式会有不同的效果。结论中强调控制体重最重要的是要持之以恒,以形成习惯,才能使自己终生受益。
7.运动处方中运动负荷的控制方法
现代的运动训练更加要求要全面发展运动员的身体,对运动员进行全面的管理,保证运动员的学习、生活、营养、作息制度等能够符合在运动训练中承担大运动负荷的要求。
同时,运动训练的运动负荷安排必须要有定性与定量的要求。
定性是定量的基础,正确的定性将决定采用的训练手段与方法的实际效果。因此,良好的运动负荷控制将有利于训练目的及任务的快速完成。
运动负荷是指运动员有机体在运动训练过程中所承受的生理和心理负荷。
它可以在运动训练过程中通过各种身体练习手段与方法以及比赛对运动员机体与心理所施加的刺激表现出来。
它包括负荷量(训练中可供统计的总量)和负荷程度(运动员做练习时的紧张程度和对机体影响的大小程度)两个方面。
运动负荷的控制应遵循一定的规律,应有科学的指导。运动负荷要逐步加大,掌握好训练节奏。
运动负荷的增加要由小到大循序渐进的逐步提高,形成一个加大、运动适应、再适应的过程。具体安排时要掌握好负荷的节奏,大、中、小相结合,并有适当的休息。负荷的控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实施;
控制负荷的强度
我们可以从安排负荷的密度、大小来控制负荷。根据不同的训练项目和运动员的不同身体素质合理的控制负荷的强度。通过控制负荷强度,可以形成不同的训练方法,产生不同的训练效果。
控制负荷的量
除负荷强度外,在相当大的程度上还取决于负荷的持续时间和负荷的重复次数。
一定负荷强度持续的时间长短影响了机体的供能方式。
不同的供能方式对运动训练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因此,在提高机体各种供能能力时,应选择适宜的负荷持续时间。
当组成机体供能系统的综合性提高时,应该安排持续的一次性负荷或大量的短时间的练习才能得到保证。同时在控制负荷的持续时间时,还应当考虑到各种负荷强度的重复练习次数。重复练习次数不仅对负荷的量有重大影响,而且也直接影响有机体对运动负荷做出反应的性质、作用的方向。
负荷与所完成
的练习的数量之间依存关系的复杂性在于,在同一训练方法练习时的重复次数对训练作用方向的影响。如果控制不好其重复练习的时间及次数,就会改变所采用方法的原定方向,使训练转变为另一方向。
合理的控制负荷量和负荷强度。在运动训练中一般是先上负荷量,在量的积累的基础上,逐渐加负荷强度。在上强度时,负荷量又适当降低。当运动员机体产生节省化现象后,再加负荷量,负荷强度又适当降低,这样逐步升级,不断提高运动训练水平。
如果负荷量和负荷强度一直同时增加,不但整个运动负荷加不上去,而且容易产生过度训练,
在一个训练周期中,负荷量和负荷强度的安排要呈现出波浪式的起伏状态。
最主要是要知道你是哪样子的运动项目、哪个阶段的选手就可以更精确的去做控制方法等等,我这有文献,可以提供给你看看,不懂也可以问我。
我是搞运动训练、运动处方的!
转载请注明出处生活啊 » 人体运动负荷评价的基本方法有哪些